首頁 > 政務公開 > 法定主動公開內容 > 規劃計劃

信陽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信陽市“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和本質安全能力建設規劃的通知

信陽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www.n4pcr33u.cn 時間:2022-04-18 來源:

信陽市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信陽市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和

本質安全能力建設規劃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各管理區、開發區,市政府各部門:

《信陽市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和本質安全能力建設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信陽市人民政府

2022414


信陽市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和本質安全

能力建設規劃

 

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擔負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十四五時期是我市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加快振興發展、實現兩個更好的關鍵時期。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河南省委省政府、信陽市委市政府關于應急管理工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全面推進信陽市應急管理體系和本質安全能力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河南省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和本質安全能力建設規劃》《信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法律法規和相關文件,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十三五”時期的改革進展

十三五期間,全市各級各有關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救援等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河南省委省政府和信陽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統籌推進全市應急管理事業改革,持續提升重大安全風險防范化解能力,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如期實現。

1. 應急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持續推進應急管理機構改革,整合防汛抗旱、防震減災、森林防滅火、地質災害、執法檢查、應急救援等職能,組建市、縣(區)應急管理局,職能劃轉、人員轉隸平穩順暢。出臺《信陽市人民政府關于改革完善應急管理體系的通知》,建立“1+11”指揮部(1個應急救援總指揮部和11個專項指揮部),統一領導、集中指揮、協同聯動的應急指揮體系初步形成。

2. 安全生產水平穩步提高

安全生產責任體系逐步完善。出臺《信陽市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安全生產工作職責》《信陽市落實黨政領導干部安全生產責任制的十條措施》《信陽市安全生產工作年度考核辦法》等文件,各級黨委政府和市安委會成員單位安全職責持續壓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安全生產責任制不斷強化,黨委統一領導、政府專責監管、部門職能監管、企業日常監管、社會協同共管的安全生產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

安全生產風險防控水平不斷提升。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基本建成,綜合運用五查五改方式(企業自主查、條塊結合查、分級分類查、專家會診查、聯合執法查落實投入改、掛牌督辦改、帶案督查改、納入誠信改、事前問責改),深入推進事故隱患拉網式、動態式排查整改。制定出臺信陽市安全生產風險隱患雙重預防體系建設年度工作方案,堅持政府統籌、行業指導、縣(區)推進、企業落實,企業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建設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間,全市生產安全事故起數、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分別下降69.5%16.8%,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9.0%,十三五規劃目標高質量完成。

3. 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不斷增強

防抗救一體化機制初步形成。出臺《信陽市十三五防震減災規劃》《信陽市氣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等文件,基本建立政府統一領導、部門聯動合作、災害預警發布、分級管理為主的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啟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防汛責任制不斷健全,救災工作機制不斷完善,災情管理能力持續提升,多部門會商研判機制初見成效,各級各類應急預案不斷完善,應急救援隊伍保障和物資保障不斷加強,應急響應能力不斷提高。

災害監測預警體系不斷完善。全市共建成476處雨量站和17個水文監測站點,鄉村安裝3000余套簡易雨量報警器,實現各大中型水利工程重點部位、重點河道險工險段的視頻監控站點全覆蓋,覆蓋全市雨情、水情、工情的監測預警網絡初步建成。組建信陽市地震監測臺網,開展信陽市中心地震臺項目建設。網絡、廣播電視臺、新媒體等預警信息發布渠道進一步暢通,預警信息發布與響應能力不斷增強。

基層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高。社區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社區災害隱患排查和治理、多部門聯合防災減災資源整合等工作積極開展??h、鄉、村、組、戶五級山洪災害防御責任制逐步建立,縣包鄉、鄉包村、村包組、組包戶的山洪災害群策群防機制更加健全。山丘區旅游景點、農家樂、林場、施工工地和中小學校、養老院等重點區域的相關企業主體責任和辦事處屬地監管責任進一步壓實。

4. 綜合應急保障能力不斷提升

全災種、大應急為導向,建成市級救援隊、站級突擊隊專業力量架構,組建高層、地震、水域等7類滅火救援專業隊和12支固定消防設施操作小組,專職消防員222人、各類執勤消防車121輛、裝備器材2.1萬余件(套)。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和社會應急力量建設不斷加強,基本形成以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軍、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為支撐、社會應急力量為補充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應急物資儲備系統常態化建設持續推進,社會資本參與應急物資儲備建設的積極性充分調動。物資儲備規劃、年度需求計劃儲備品種規模更加合理完善,關鍵時候能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

5. 宣教培訓工作扎實開展

教育培訓不斷強化。市安委辦推動各級各部門利用每年安全生產月活動契機,持續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防災減災的重要論述,穩步推進安全生產對話談心和安全生產月應急演練活動。依托河南省干部網絡學院和應急管理干部網絡學院,持續開展干部隊伍線上培訓;依托市委黨校、大別山干部學院,加強定期全員培訓、新招錄人員培訓及行政執法培訓;依托河南省應急廳,組織主要領導參加應急決策能力培訓。將安全生產領域高危行業三項崗位人員培訓納入安全生產培訓考試系統。

全民安全素養持續提升。扎實開展“5·12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建設、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防汛救災及森林防火緊要期等節點時段的宣傳活動;利用報刊、廣播、網絡等媒體媒介平臺刊載播放應急安全知識和安全公益廣告;扎實推進應急管理知識宣傳五進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農村、進家庭活動,宣傳普及安全知識和技能,開展安全知識競賽、應急管理理論與實踐論文征集、應急管理MV視頻征集評選、應急管理新媒體作品征集等活動,全民自救互救意識和能力明顯提升。

(二)“十四五”時期面臨的挑戰

當前,信陽正處于經濟社會高速度發展、高質量轉型的關鍵時期,作為淮河生態經濟帶規劃的示范區,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十四五時期,我市發展正處于政策機遇疊加期、轉型發展關鍵期、爬坡過坎攻堅期、深化改革關口期,各類安全風險呈增加和復雜趨勢,應急管理工作面臨嚴峻挑戰。

安全生產形勢復雜嚴峻。我市地處三省交界,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流樞紐,高危行業和領域門類眾多,安全生產監管壓力大,各類事故隱患和安全風險交織疊加。大部分山區坡高路陡、地勢險峻,過境運輸車輛較多,道路安全事故易發頻發。部分企業安全生產責任層層衰減,一線員工缺乏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識和技能,安全培訓流于形式,部門齊抓共管合力發揮不夠,企業主體責任有待進一步壓實。 

自然災害防御任務依然繁重。我市地處淮河上中游,境內淮河支流密集,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較大支流10條,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49,森林覆蓋率達42.3%,自然災害種類多樣,區域災害風險系數高。暴雨洪澇、低溫冰凍、暴雪災害、干旱災害等時有發生,極端天氣發生頻次高、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地質災害點多面廣、易發多發,農村削坡建房、公路開挖坡腳等人為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逐年增多,源頭防治難度大、任務重、資金投入高。信陽地處郯廬地震帶、華北平原地震帶和華南地震區的長江中游地震帶交匯處,地震災害風險較為嚴峻。

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仍需健全。應急管理綜合協調、部門協同、上下聯動、區域聯動、軍地融合等機制還不夠健全。各層級各部門各地區信息化平臺數據共享不暢,數據壁壘、信息孤島仍不同程度存在。應急指揮平臺建設滯后,個別縣(區)停留在方案編制階段。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推進緩慢,應急預案可操作性不強,專項預案、部門預案與現場處置方案銜接不緊密。市、縣兩級應急管理專業人員匱乏,大部分鄉鎮未設立獨立的應急管理機構,工作人員多為兼職且流動頻繁,應急管理責任尚未完全落實。

應急救援能力有待提升。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數量規模與實戰需求存在差距,全市應急救援力量組織結構較分散,社會救援力量參與度不高。應急響應聯動機制不夠順暢,信息傳達、上報、發布歸口不一致,應急物資儲備、調用、補償和保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基層應急管理能力較為薄弱。縣、鄉兩級應急管理部門安全生產監管能力、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和執法能力不足;資金保障不夠、人員配備不足、執法車輛和裝備缺失、委托執法未得到有效推廣等現象普遍存在,鄉鎮(街道)應急管理工作機制尚未理順,基層應急管理職責劃分尚未明確,基層應急能力亟待提升。

(三)“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機遇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信陽新征程的重要時刻,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河南深入信陽革命老區視察,為加快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多領域戰略平臺融合聯動的疊加效應持續顯現,我市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條件。

1.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為信陽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應急管理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刻闡明了我國應急管理體制機制的特色和優勢,科學回答了事關應急管理工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推動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徑。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重要論述精神及視察信陽重要講話精神,為實現信陽市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

2. 城市戰略定位的深入推進,為信陽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契機。《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等重大戰略在信陽交匯疊加,省委省政府專門制定出臺《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支持河南大別山革命老區加快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信陽建設鄂豫皖省際區域中心城市的目標和連接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聯動協同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內陸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全國知名的紅色文化傳承區、踐行生態文明的綠色發展示范區、中部崛起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重要的區域性互聯互通綜合交通樞紐戰略定位,并從政策、資金、要素、人才等方面給予信陽全方位的支持,信陽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新型城鎮化、區域協同化、城鄉一體化必將迎來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發展,有利于加快我市防災減災救災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企業本質安全水平持續提升,促進城市整體安全發展韌性不斷增強。

3. 科學技術快速進步,為信陽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了創新支撐。我市產業集群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方向,新型工業化積極推進,應急管理工作與科技創新、信息化深度融合成為必然趨勢,大數據、云計算、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深入集成應用不斷加快,為應急管理科技信息化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為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提供重要保障。

4. 人民群眾安全需求日益提升,為信陽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了內生動力。幸福美好家園基本建成,居民收入邁上新臺階,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民群眾對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長的需求不斷提升,全社會對應急管理基本公共服務的迫切需要,將為推動應急管理體系和本質安全能力建設凝聚共識、匯聚合力,為推動平安信陽提供強大動能。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河南省委省政府和信陽市委市政府關于應急管理工作的指示和要求,始終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發展理念,以積極推進信陽市應急管理體系和本質安全能力建設為主線,補短板、強弱項、填空白、破難題,著力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全面加強監測預警能力、應急救援能力、本質安全能力、社會應急能力和應急保障能力,為新時代信陽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政治引領。堅持黨對應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黨的領導貫穿到應急管理工作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統攬全局、協調各方,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制度優勢轉化為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強大動力和堅強保障。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以人為本,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面提升安全素質和應急意識,切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堅守安全紅線,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全面防范安全生產事故。

堅持依法管理、精準治理。系統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有效解決應急管理面臨的突出矛盾和深層次問題,提高應急管理的法治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茖W認識和系統把握災害事故致災規律,統籌事前、事中、事后各環節,差異化管理、精細化施策,做到預警發布精準、搶險救援精準、恢復重建精準、監管執法精準。

堅持改革創新、科技驅動。堅持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推進智慧應急建設,形成應急管理新優勢,有效發揮帶動引領作用。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動新技術、新裝備在風險感知、管控以及應急指揮、救援、保障等方面的應用,提高應急管理智慧化水平。

堅持系統觀念、社會共治。加強全過程應急管理,強化全災種應急能力建設,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應急管理共同體,充分發揮社會力量作用,營造全民關注、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良好氛圍,切實提高群眾風險辨識和隱患排查能力,不斷提升全社會綜合應急管理能力。

(三)主要目標

1. 總體目標

2025年,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建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安全生產、綜合防災減災形勢趨穩向好,事故總量、較大事故和死亡人數持續下降,堅持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零發生,全社會防范應對處置災害事故能力顯著增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2035年,基本實現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有效促進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安全。

專欄1 “十四五核心目標

序號

指標內容

預期值

指標性質

1

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

下降16%

約束性

2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4%

約束性

3

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

<1.2%

預期性

4

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

<1.0

預期性

5

年均每十萬人受災人次

<15000

預期性

2. 分項目標

1)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應急管理體制改革不斷優化,領導體制、指揮體制、協同機制、職能配置、機構設置更加合理,建立全市多級聯動指揮體系,打造統一協調的應急指揮平臺,應急管理機構基礎設施、裝備條件大幅改善,基本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市、縣應急管理部門裝備達標率達到80%。鄉鎮(街道)應急管理機構達到有班子、有機制、有隊伍、有裝備、有預案演練、有宣傳教育培訓六有標準。

2)安全生產水平顯著提高。安全生產責任體系更加完善,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規范有效、常態化運行,安全生產支撐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監測預警能力顯著增強,危險化學品、非煤礦山、工貿、交通運輸、建筑施工、消防等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水平大幅提升。

3)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全面加強。全市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災害監測預警能力明顯提升,重大工程建設、重要基礎設施的短板補齊加固,災害防御能力全面提高。全社會安全文化素養持續提升,公眾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顯著提高。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10個、省級綜合減災(安全)示范社區30個。災情信息上報及時準確,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95%。災害事故發生后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時間縮短至8小時以內。

4)應急救援實戰水平不斷提升。應急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各類應急救援隊伍快速壯大,應急救援裝備現代化水平日益增強,應急救援協同機制不斷完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防護裝備配備率達到100%??h(區)綜合救援力量建隊率達到100%,各類功能區和鄉鎮(街道)專(兼)職救援力量覆蓋率達到100%。

5)應急保障能力有效提升。應急物資儲備基地布設完成,應急物資儲備充足,應急物資集中生產調度、緊急采購和征用補償、緊急調運分發等機制不斷完善。市、縣、鄉級應急指揮通信系統全線貫通,應急管理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h級以上應急管理部門專業人才占比超過60%。建成1個綜合性應急救援中心。

三、主要任務

(一)健全應急管理組織體系

健全領導指揮體制。完善統一領導、分級指揮的領導體制,健全各級應急管理部門雙重領導、地方為主的管理體制,全面實行準軍事化管理。建立健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下的應急指揮機構,明確各級各類災害事故響應程序,進一步理順防汛抗旱、震救災、森林防滅火等指揮機制,形成上下聯動的應急指揮體系。完善市、縣、鄉級和專項領域指揮中心,加強現場指揮規范化建設,有效協同“1+11”指揮部立體作戰。到2025年,形成覆蓋全領域、貫通各層級的一體化指揮機制。

完善議事協調機構運行機制。推動市、縣兩級安委會、消安委、減災委等議事協調機構的優化調整,完善機構功能架構,健全議事協調機制。完善安委會成員單位工作職責,深化安委會“1+X”責任體系建設。

健全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鄉鎮(街道)按照六有標準,建立完善鄉級應急管理一辦一隊一庫一平臺(應急管理辦公室、應急救援隊、物資儲備庫、應急調度平臺)、村級一站兩員一隊(安全勸導站、安全勸導員、災害信息員、兼職應急救援隊)機制。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統籌使用編制資源等方式,建強縣(區)應急管理機構,鼓勵鄉鎮(街道)整合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等職能,明確承擔其日常工作的機構,配齊配強工作人員。鼓勵和支持人口數量多、經濟規模大、事故災害風險高的鄉鎮(街道),根據實際需要增加應急管理專業人員。

(二)完善應急管理責任體系

壓實屬地管理責任。完善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應急管理責任制。推動落實黨政領導干部安全生產責任制,將安全生產納入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制定安全生產職責清單和年度工作清單,實行清單動態調整制度。健全市、縣(區)政府預防與應急準備、災害事故風險隱患調查及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救災等工作責任制。構建科學嚴謹的應急管理考核體系,完善應急管理責任考評指標體系和獎懲機制。定期開展重特大事故調查處理情況回頭看。將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納入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內容,加大應急管理工作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干部政績考核中的比重。

明確部門監管責任。嚴格落實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要求,進一步夯實有關部門在人員密集場所、危險化學品等行業領域安全監管職責。加強對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的安全管理,健全責任鏈條,加強工作銜接,形成監管合力,嚴格把關重大風險隱患,著力防范重點行業領域系統性安全風險,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強新產業、新業態、新領域安全監管,消除監管盲區。

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健全企業負責、職工參與、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安全生產治理機制。將企業主要負責人列為本單位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以完善現代企業法人治理體系為基礎,建立企業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健全企業重大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情況向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和職工大會(職代會)雙報告制度。推行高危行業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制度。推動重點行業領域規模以上企業組建安全生產管理和技術團隊,提高企業履行主體責任的專業能力。

嚴格責任追究。建立完善重大災害調查評估和事故調查機制,建立暴露問題整改督辦制度,堅持事故查處四不放過原則,嚴厲追究瞞報、謊報、漏報、遲報責任。加強對未遂事故和人員受傷事故的調查分析,嚴防小隱患釀成大事故。綜合運用巡查、督查等手段,強化對責任制落實情況的監督考核,推動各級各部門履職盡責。

(三)夯實應急管理法治基礎

健全完善應急法規規章。穩步推進市級地方性法規規章及配套規范性文件制修訂工作,完善安全生產、防震減災、災害救助、防汛抗旱、救援隊伍、物資保障等領域地方性法規文件,定期開展規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和專項審查。開展豐富多樣的普法活動,加大典型案例普法宣傳,提高全社會法律意識和法規執行力。

加強執法隊伍規范化建設。整合各項監管執法職責,組建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建立應急管理部門內設機構和綜合行政執法隊伍之間的協調聯動機制,聯合實施行政檢查。市、縣兩級應急管理部門原則上實行局隊合一,形成監管執法合力。厘清市、縣兩級執法管轄權限,明確監管執法職責、執法范圍和執法重點,實施分類分級執法。建立完善執法人員考核獎懲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依紀依法追究執法失職瀆職責任。

加強執法隊伍專業化建設。加強執法隊伍專業培訓,建立執法人員入職培訓、定期輪訓和考核制度。定期開展執法比武、執法實務培訓、執法難點探討、執法案卷評查和典型案例分析等活動,提高執法人員法律素養和執法業務能力。加強執法專用裝備、執勤車輛和應急保障車輛配備。

加強監管執法力度。加強危險化學品、非煤礦山、工貿、交通運輸、建筑施工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執法力度。持續推進互聯網+執法。按照統籌兼顧、分類分級、突出重點、提高效能原則,科學制定年度執法計劃,對重點行業領域、重點企業實行全覆蓋執法檢查,對其他企業實行雙隨機、一公開執法抽查。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制審核三項制度。完善安全生產執法信息公開制度,嚴格事故前嚴重違法行為責任追究,嚴格執行移送標準和程序,規范實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

(四)推進本質安全能力建設

加強風險源頭防范管控。嚴把立項、規劃、設計、審批、建設的安全關口,嚴格建設項目安全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制度,健全重大項目決策安全風險評估與論證機制。健全安全風險評估管理制度,推動建立道路運輸、建設施工、旅游、消防、危險化學品、工礦和城市運行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風險管理體系。全面開展城市安全風險評估,制定落實風險管控措施。定期開展業園區應急資源和能力調查,建立各園區應急資源數據庫。繪制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四色圖,形成安全風險防控清單和責任清單。建立健全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報告制度,定期向相關監管部門報送安全風險清單。開展城市工業企業、人員密集場所、公共基礎設施、自然災害等領域安全風險識別,建立健全事故災害監測預警和評估機制。

強化隱患排查和治理。完善安全生產隱患分級分類排查治理標準,制定符合各行業領域實際的隱患排查治理清單。嚴格企業隱患排查治理清單管理,實行安全生產一企一碼一檔。深化市級60日、縣(區)30日、鄉鎮(街道)15日隱患整改督辦閉環機制,加強與縣(區)、行業部門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統籌,實現隱患自查自改自報閉環管理。實行重大事故隱患治理逐級掛牌督辦、及時整改銷號和整改效果評價。推動企業按照五有標準,建立安全風險自辨自控、隱患自查自糾的長效機制,推動雙重預防體系建設擴面提質增效。

深入推進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持續推進《信陽市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方案》,鞏固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成果,實施重點行業領域、區域隱患專項整治工程,深入開展道路運輸、交通運輸(民航、鐵路等)、建筑施工、工業園區、危險化學品、非煤礦山、消防、特種設備、大型商業綜合體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排查治理重點單位場所、關鍵環節安全風險隱患。持續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實現安全管理、操作行為、設施設備和作業環境規范化。綜合運用安全生產大檢查、事故查處、技術改造、聯合執法等手段,加強全方位安全監管和隱患整治。

專欄2 信陽市安全生產治本攻堅重點

1. 道路運輸:深入實施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加快臨水臨崖、連續長陡下坡、急彎陡坡等隱患路段和危舊橋改造整治;全面清理整治農村馬路市場;全面排查車輛維修企業和車輛非法改裝站點;加強旅游客運、長途客運、危險貨物運輸、農村交通等安全監管,嚴厲打擊非法營運行為;加強部門協同配合和信息共享,綜合運用各類監管數據,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2. 交通運輸(民航、鐵路、郵政、水上交通)和漁業船舶:深化可控飛行撞地、跑道安全、空中相撞、危險品運輸等專項整治;深化鐵路沿線、危險貨物運輸等安全治理;嚴格落實收寄驗視、實名收寄、過機安檢三項制度,嚴密防范禁止寄遞物品進入寄遞渠道,加強郵件快件處理場所、營業網點火災、車輛安全、作業安全隱患排查治理;開展重點船舶和重點水域安全整治,推進淮河航道環境整治,嚴厲打擊三無船舶非法營運;開展以漁船脫檢脫管、漁業船員不適任為重點的專項治理,嚴厲打擊漁船冒險航行作業行為;強化砂石運輸行為治理。

3. 城鄉建設:推進市級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建設;深入開展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加強城市地下基礎設施安全管理,開展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和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加強瓶裝液化氣行業、建筑垃圾消納場及臨時堆放點安全風險整治;開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治理;加強農村住房建設安全管理。

4. 危險化學品:落實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導則,分級分類排查治理安全風險和隱患,提雙重預防體系建設規范化、科學化、信息化水平;完善化工產業發展規劃和化工產業轉型升級政策措施,從安全、環保、技術、投資和用地等方面嚴格準入,制定并落實危險化學品禁限控目錄,提升危險化學品重大安全風險管控能力;積極推廣應用泄漏檢測、化工過程安全管理等先進技術方法;強化危險化學品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完善現有功能模塊和預警機制。

5. 非煤礦山:推動非煤礦山加快裝備升級改造;嚴格安全設施設計審查、安全生產許可證頒發、市縣安全許可質量抽查,推動非煤礦山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有效整合中小型礦山企業;全面完成頭頂庫治理,尾礦庫數量降低10%;加強對雙重預防體系安全生產標準化動態抽查,指導企業建設信息化平臺、視頻監控和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尾礦庫、地下礦山和邊坡現狀高度200米及以上的露天礦山在線安全監測系統建成率100%;加強重點時段安全監管,深入開展礦山安全專項執法,嚴密管控停工停產非煤礦山安全風險。

6. 消防:加強消防生命通道工程、高層建筑、大型商業綜合體、電氣火災、電動自行車、倉儲物流、老舊小區、家庭生產加工作坊、三合一場所、外墻保溫材料、彩鋼板建筑、城鄉結合部等綜合治理;加強教育、民政、文化廣電和旅游(文物)、住房城鄉建設、商務、市場監管、衛生健康、宗教等重點行業消防安全管理,建立完善行業消防安全管理規定;完善消防隊站規劃和建設,加強消防救援裝備器材建設,強化特種災害救援、?;肪仍约八?、山丘等救援裝備建設,強化消防救援作戰勤務保障和能力建設。

7. 工業園區:完善工業園區安全生產監管機制,實施園區安全生產一體化管理;規范園區規劃布局,嚴格園區項目準入把關,強化園區安全生產源頭管控;深化園區安全風險評估,加強重大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治理,2022年年底前,園區安全風險評估完成率100%,集約化可視化安全監管信息共享平臺建成率100%;明確職責分工,配齊配強專業執法力量,推進園區智慧化進程,制定園區安全生產源頭管控措施;將園區相關方和外來人員納入安全生產管理,建立完善承包商入園作業管理制度。

8. 危險廢物:全面開展危險廢物排查,落實危險廢物貯存安全技術標準和危險廢物由產生到處置各環節聯單制度,建立部門聯動、區域協作、重大案件會商督辦制度,形成覆蓋危險廢物產生、收集、貯存、轉移、運輸、利用、處置等全過程的監管體系,合理規劃布點處置企業,加快處置設施建設,消除處置能力瓶頸。

9. 鄉村旅游:全面開展民宿(農家樂)消防安全整治,加強民宿治安管理。與交通運輸、公安等部門聯合開展旅游包車隱患排查整治,加強網絡包車監管,依法依規嚴查嚴處違法包車、非法載客等行為。加強鄉村旅游景區內特種設備安全管理。

10. 水利行業:面開展水利工程建設安全整治、水利工程運行安全整治、水文監測安全專項整治、水利工程勘測設計安全專項整治、水利科研與檢驗安全專項整治。

3. 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

開展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融合應用,加強安全感知、監測、預警、處置、評估等功能的開發建設,形成跨部門、跨層級的安全生產聯動聯控機制。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集群發展競爭力。推動淘汰落后技術、工藝、材料和設備,大力推進制造業模式變革。利用先進技術對裝備和工藝實施智能化改造,引導危險化學品、非煤礦山、工貿等行業領域企業開展智能化建設。

(五)筑牢防災減災救災防線 

深入推進風險普查與評估。全面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深入調查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致災因素,摸清全市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建設自然災害風險基礎數據庫,編制風險評估與災害綜合防治區劃圖報告。加強普查數據應用,推進災害風險精準預測,優化風險評估體系,實現所有縣區全覆蓋、所有災種全覆蓋。

自然災害綜合治理。提升水利工程防御標準,加強河道防汛、水庫防洪、山洪災害、地震災害、防抗臺風、生態環境治理等防災減災骨干工程建設。加強全市1095個小型水庫監測預警設施建設,加強城市老化管道更新改造。增強科技防災減災新技術等應用平臺的互聯互接,加大防災減災監測設施建設。加快技術和產品(裝備)研發創新與推廣應用,提高災害模擬仿真、分析預測、信息獲取、應急通信等保障能力。加強社區救災應急物資儲備和志愿者隊伍建設。推進綜合減災示范縣、減災示范社區(村)創建工作。

專欄3 信陽市自然災害防治重點任務

1. 水旱災害:加快浉河等城市主要河道堤防建設,繼續城市內河防洪治理,采取綜合措施提高防御洪水能力,改善河流生態環境。繼續推進山洪災害防治項目,著力完善非工程措施,升級改造縣級監測預警平臺,調整和補充監測站點,積極加強重點區域監測站保障措施,認真落實山洪災害補充調查評價和人口密集區域預警能力建設,建立健全群測群防體系。完善城市防洪風險信息管理和中小河流水文監測系統,推進中小型水庫升級和新建視頻監測預警系統全覆蓋。

2. 森林火災和林業有害生物:加快信陽森林生態遙感監測應用基地建設,健全城區森林防火專業隊和跨區域性防火專業隊。建立信陽市森林防火信息網絡、森林火險天氣預報、森林火險等級預報和火情實時監測系統。在重點火險區域建縣級森林防火指揮中心。完善全市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檢疫御災和防治減災體系,建立一批自動化監測站點,加強對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食葉害蟲以及其他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的監測預警;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機制,示范推廣林業有害生物社會化防治模式,大力扶持和發展多形式、多層次、跨行業的社會化防治組織,不斷提升防治能力,減輕災害損失。

3. 氣象災害:完善災害性天氣監測站網建設和重點地區氣象災害防御工程建設。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體系、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和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建設,提高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水平與應對能力和氣候變化適應能力。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推進人影指揮中心建設,優化地面作業點布局,促進地面作業點標準化建設;優化探測裝備,推進地面作業裝備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改造和列裝。在省級人影作業概念模型的基礎上,完善作業效果評估方案,開展作業綜合效益評估。

4. 地質災害:建立健全以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網絡、信息管理系統、預報預警系統和應急指揮平臺為主的監測預警體系。積極開展地質災害分類防治,實施避讓搬遷工程、排危除險工程和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加強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應急能力建設,提升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應對水平。加強市、縣級地質災害應急搶險隊伍建設,完善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庫,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培訓和演練, 力爭到2025年基本消除或減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威脅。

5. 地震災害:推進市中心地震臺、一縣一臺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建設,加大地震監測臺站密度,推進三網一員,加強群測群防。按照地下清楚的要求,推進城市活斷層探測與危險性評價、開發區區域性地震安全性評價,查明地下斷裂分布,建立地震構造數據庫信息查詢系統,為我市城鄉規劃、國土利用、城鎮建設及重大工程建設提供服務。全面實施第五代地震區劃圖,依法加強抗震設防管理,提高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抗震設防標準,開展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實施地震易發區房屋加固工程,提升城鄉建筑抗震水平。建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長效機制,推進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學校、防災減災示范社區建設,提升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和能力。

增強自然災害應急處置能力。推動大別山自然災害應急救援中心建設,構建具有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指揮協調、綜合救援、物資儲備調度等多種功能的區域性應急救援中心,強化應急調度協調、災害評估、專業救援等保障服務。完善救災物資儲備管理制度及運行機制,健全救災儲備模式,科學規劃、穩步推進各級救災物資儲備庫(點)建設。加強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設,建立有線傳輸、無線傳輸、衛星傳輸等多種現代通信手段相結合的備用或機動應急通信網絡。

推進城鄉韌性水平建設。優化城市各類防災減災工程設施布局,合理確定防災分區。建立安全可靠、體系完備、平戰結合的人防工程體系,實現人防建設與城市建設融合發展。圍繞海綿城市建設,構建城市內澇氣象監測預警系統,完成城市暴雨強度公式修編,推進城市通風廊道評估和規劃。強化燃氣管網、供水管網、排水管網、熱力管網、橋梁、綜合管廊等基礎設施的抗損毀和快速恢復保障能力建設。完善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布局,嚴禁隨意變更應急避難場所和應急基礎設施的使用性質。

(六)強化快速響應能力建設

1. 健全應急管理工作機制

健全研判會商機制。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會商制度,完善應急研判響應程序,分級分類制定應急響應指令,明確各類事故災害的應急響應主體、內容和啟動條件。健全多部門災害風險動態會商研判機制,協同應對工作機制,優化搶險救援、避險避災方案。

強化信息報送機制。打通行業部門應急信息孤島,加快視頻監控、應急物資、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應急專家等資源信息整合,推進行業部門應急資源信息共建共享。規范突發事件信息報送和發布工作,推進與黨委政府緊急信息報送全面融合。

強化快速響應機制。健全各類災害快速響應制度,建立健全重大風險響應機制。量化預警和應急響應啟動標準,規范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建立健全預警與應急響應聯動機制。健全輿情快速反應處置一體化機制,提高精準排查和科學處置水平。

強化復盤評估機制。根據國家、省的相關制度規定,建立健全重大災害事故復盤評估規范,完善工作規程。構建屬地政府、行業部門、議事協調機構、專家團隊等共同參與的復盤評估體系。強化復盤評估結果運用,推進從政策、制度、標準、技術等方面深層次整改提升,切實增強災害事故防范能力。

2. 優化應急協同聯動機制

加強部門協同。完善市級應急管理總指揮部綜合協調機制,優化整合各專項指揮部之間、各級政府管理部門之間、各行業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和應急聯動。完善突發事件信息報送、信息發布、指揮處置等工作制度,實現上下聯動、橫向聯通、信息共享、快速反應、有效應對。

加強區域協同。健全完善與周邊城市應急協同聯動機制,建立健全區域應急指揮調度、災情預測預報、物資協同調度保障等機制。加強區域間會商研判、數據互聯互通、聯合應急演練,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加強軍地協同。加強與駐信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參與搶險救援的工作制度的銜接,完善搶險救災程序。健全軍地應急力量指揮組織體系,強化軍地聯動指揮。加強軍地聯演聯控聯訓,提高軍地搶險救援協同聯動效能。強化基層民兵應急力量建設,統籌民兵與地方應急力量協同發展。

(七)提升應急救援實戰水平

建強綜合應急救援力量。以消防救援隊伍為骨干,協同編配公安、交通、住建、電力、通信等精干分隊。建強市、縣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實施多種形式救援隊伍人員引培工程。建設水、陸、空及地下的立體應急救援體系,提升應急救援隊伍全災種救援能力。強化救援裝備建設,結合區域災害事故特點,遵循立足標準、面向實戰、適度超前的配置原則,開展救援裝備正規化建設,配強專業化裝備,配齊基礎類器材。建立裝備共享機制,最大限度為救援隊伍提供所需的裝備器材、技術指導、法律援助等。

建好專業應急救援力量。推進各級專業應急救援力量建設,重點建設防汛、住建、水務、交通、消防、水上、燃氣、危險化學品、礦山等行業領域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加強森林消防隊伍專業化建設。市級建立不少于100人的安全生產、森林滅火、防汛抗旱、地震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及地質災害專(兼)職應急調查和救援技術支撐隊伍。各縣(區)建立不少于50人的專(兼)職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各鄉鎮(街道)建立不少于20人的專(兼)職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各類工業園區和危險化學品、非煤礦山等高危企業按標準建立企業救援隊伍。

發展社會應急救援力量。民政部門依法對符合條件的社會救援組織進行登記管理,應急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社會救援力量的工作指導和支持保障。完善社會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發展管理服務制度,建立與其他專業應急力量共訓共練和救援合作機制。積極培育和招募應急志愿者,引導應急志愿者有序參與搶險救援和恢復重建。到 2025 年完成30支社會應急救援隊伍培育。

(八)提高綜合應急保障能力

1. 強化應急預案

加快預案制修訂。修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組織指導專項、部門、地方應急預案修訂,做好重要目標、重大危險源、重大活動、重大基礎設施安全保障應急預案編制工作。加強預案制修訂過程中的風險評估、情景構建和應急資源調查。有針對性地編制巨災應對預案,開展應急能力評估。推進市、縣、鄉三級突發事件總體預案、事故災難和自然災害類專項應急預案、部門預案和基層單位預案的制定修訂工作,實化細化指揮長和各有關部門及相關單位的具體責任、應答機制、行動措施,分行業領域編制應急指揮工作手冊(方案),強化各級各類預案有效銜接。

完善應急預案管理機制。加強應急預案的統一規劃、銜接協調和分級分類管理。強化預案的剛性約束,根據突發事件類別和級別明確各方職責任務,強化上下級、同級別、軍隊與地方、政府與企業、相鄰地區等相關預案之間的有效銜接。加強預案配套支撐性文件的編制和管理。健全完善覆蓋全災種、全行業、全過程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制定《信陽市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實施辦法》,推動應急預案管理規范化。

加強應急預案演練和評估。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評估管理辦法和應急演練管理辦法,完善應急預案及演練的評估程序和標準。對照預案加強隊伍力量、裝備物資、保障措施等檢查評估,確保應急響應啟動后預案規定任務措施能夠迅速執行到位。加強應急預案宣傳培訓,制定落實應急演練計劃,鼓勵形式多樣、節約高效的常態化應急演練,重點加強針對重大災害事故的應急演練,根據演練情況及時修訂完善應急預案。建立完善應急預案演練剛性約束制度,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和單位結合自身職能及突發事件特點,按照規定時限、標準和要求,組織開展桌面推演、實戰演練,加強多災種、規?;摵蠎毖菥?,強化演練磨合和日常檢查。鼓勵委托第三方進行演練評估,及時跟進演練、發現問題、查找短板、反饋改進,提升應急預案實戰能力。

2. 加強應急物資裝備保障

提升應急物資儲備能力。構建實物儲備、協議儲備、虛擬儲備和產能儲備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發展物資裝備協議儲備,提高協議存儲比例,建立應急物資裝備更新輪換機制。建立健全包括重要民生商品在內的應急物資裝備儲備目錄清單,制定應急物資裝備產能儲備目錄清單。推進市、縣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增強鄉鎮(街道)、村(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應急物資儲備能力。鼓勵引導居民家庭儲備基本應急物資和救生避險裝備,推廣使用家庭應急包。建設豫南綜合應急救援保障基地(物資儲備中心)。

專欄4 信陽市應急物資儲備品類

1. 生活保障類物資:應當儲備帳篷、折疊床、折疊桌椅、氣墊床、睡袋、防潮墊、篷布、簡易廁所、廁所帳篷,選配儲備蚊帳、涼席、彩條布、移動房屋等安置類物資。應當儲備棉被、棉褥、棉大衣、防寒服、棉衣、迷彩服、沖鋒衣、夏涼被、毛毯、毛巾,選配儲備絨衣、棉帽、棉手套、棉鞋、棉襪、單鞋、雨衣、雨鞋等被服類物資。應當儲備帳篷照明燈、場地照明燈、1.5千瓦應急發電機、3千瓦應急發電機、手提式強光手電、凈水車、凈水設備、軟體儲水罐、滅火器、衛星電話、家庭應急包、救生衣、救生圈,選配儲備取暖爐、多功能收音機、手持擴音器、對講機等裝具類物資。協議儲備方便食品、自熱方便食品、食用油、大米、面粉、掛面、礦泉水、火腿腸等食品類物資。

2. 醫療衛生類物資:電子測溫儀、現場采樣儀(器、箱)、生物樣品運輸箱、動物疫病監測儀器、生物快速偵檢儀、紅外監測儀、病原微生物檢測車等疫病監測類;防護服、防護口罩、防護眼鏡、防護鞋帽、乳膠手套或橡膠手套等衛生防疫類;頸托、軀肢體固定托架(氣囊)、關節夾板、擔架、隔離擔架、急救車、直升機救生吊具(索具、網)等傷員固定與轉運類;急救箱或背囊、除顫起搏器、輸液泵、移動ICU、心肺復蘇機、簡易呼吸器、手術床、麻醉機、監護儀、小型移動手術車等院前急救類;抗生素、解熱鎮痛、麻醉、解毒、抗過敏、抗寄生蟲等各類常用藥、血漿、人用疫苗、抗毒血清等藥品疫苗類。

3. 森林火災類物資:火災處置、消防防護、野外生存、無線通訊、專用車輛5小類,便攜式移動水泵、串聯水泵、自生氧氣面罩、單兵作戰防護裝備、便攜式照明燈組、山地水帶鋪設車等27種應急物資。

4. 防汛抗旱類物資:觀察測量、現場照明、水下營救、防洪排澇、水(海)上救撈、應急動力等11小類,水下勘察機器人、管涌探測儀、搶險照明車、打樁機、沙袋裝袋機、沖鋒舟、可移動發電機組等50種應急物資。

5. 地震及綜合消防救援類物資:地震應急、消防防護、生命搜索、破拆起重、巖土工程施工等12小類,雷達探測、船艇、水陸兩用破拆工具組等37種應急物資。

6. ?;?、礦山事故類物資:作業裝備與材料、環境監測、污染物收集、巖土工程施工、救生器材、破拆起重等10小類應急物資。

完善應急物資儲備管理機制。鼓勵各地、市級有關部門結合本地、本部門風險隱患特點和應急管理工作中的職責,制定應急物資儲備計劃。建立應急物資聯儲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打通共享共用渠道。建立健全應急物資采購、儲備、調撥、更新輪換、報廢等管理制度。建立應急捐贈物資管理分配機制,優化捐贈物資審批流程。

科學規劃應急物資儲備庫布局。綜合考慮災害風險、物資需求規模、交通物流條件等情況,優化應急物資倉儲選址布局,提升應急物資儲備庫空間覆蓋能力,加強在儲應急物資快速響應保障。建立信陽市救災物資儲備庫,建立以其為中心的市級應急物資儲備庫倉庫群,提升市級應急物資儲備能力。推進縣(區)級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加強市內不同區域間、與周邊城市間應急物資保障協同。

健全應急物資投運機制。完善應急物資緊急采購和征用補償、運力儲備調運分發機制。推進應急物流樞紐和配送系統建設。健全重要民生商品儲備和應急物資投運機制。加強與公安、交通、鐵路、民航等部門應急物資運輸合作,完善應急狀態下的交通運輸快速投運免費、優先通行機制,建立應急運輸綠色通道,保證救災物資和人員運輸車輛優先通行,提升應急救援運輸效率。

3. 培育壯大安全應急產業

構建應急產業集群,打造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服務鏈、創新鏈五鏈融合、區位優勢與龍頭帶動作用顯著、具有信陽特色的應急產業園區。推進安全應急產業和安全應急科技高質量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智能裝備,加快形成系列化、成套化產品。推廣適用于家庭單元和個人的成套應急用品。

4. 增強智慧應急科技支撐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開展關鍵技術研發,結合我市災害事故特點,加強事故災害致災機理研究和安全應急技術裝備研發。全面推進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建設。推進智慧應急建設,實施數字化轉型,升級改造指揮信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通信網,構建、、三位一體的應急指揮通信網,實現有線、衛星和無線通信網系融合互通,行業部門和救援隊伍全覆蓋,為應急救援快速響應、統一指揮提供基礎通信支撐。

(九)推動共治共建共享格局

1. 強化基層治理能力建設

完善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厘清基層應急管理權責事項,合理配置應急管理工作人員。落實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及相關部門責任,實現村(社區)安全勸導員、災害信息員應急管理職責全覆蓋。加強基層應急網格化建設,制定網格員應急管理工作職責清單。引導各類村莊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有序發展,增強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應急功能。統籌防災減災救災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因災致貧返貧。

2. 加快應急專業人才集聚

加強干部隊伍教育培訓。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重要論述納入黨政領導干部培訓內容,圍繞安全風險防范化解、重大突發事件應對、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提升等設置課程。綜合運用理論授課、情景模擬等多種教學方式,增強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探索人才引進和激勵機制,加強內部人才梯隊建設,積極吸納外部社會力量,培養、引進應急管理領域的科技人才,建設技術過硬、層次合理、良性發展的應急管理專業人才隊伍。

建設應急管理專家智庫。加強與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構建應急管理專家智庫,為應急管理工作提供決策咨詢、技術指導、標準制定、應急會商研判等服務,為信陽市應急管理工作提供智力支撐。

3. 加強安全文化建設

深入開展安全宣傳五進活動,采用融媒體拓寬安全文化展現形式和渠道。面向不同社會群體,開發科普讀物、教材等應急安全公眾教育系列產品。利用安全生產月”“防災減災日”“消防宣傳月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知識宣講、案例解說、技能培訓、應急演練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普及應急管理法律法規和公共安全知識,提升全民應急避險自救互救能力。鼓勵和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安全知識競賽、應急管理理論與實踐論文征集、應急管理MV視頻征集評選等應急文化產品創作和推廣活動,擴大宣傳效果。推進全民公益安全教育宣傳,將安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內容。將防觸電、防溺水、防踩踏等安全知識和各類體驗式應急教育納入學校安全教育,筑牢校園安全防線。

4. 有效發揮市場主體作用

培育引導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社會組織、行業協會等參與應急管理事業,為政府、其他企業提供安全應急服務。完善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制度,健全政府引導、保險機構主導、第三方機構參與、企業負責的市場化事故預防服務機制,推動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交通運輸、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屬冶煉、漁業生產等高危行業領域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全覆蓋。

四、重點工程

(一)監測預警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省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建設項目,開展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信息化、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氣象監測預警等項目建設,強化自然災害、安全生產、城市運行等監測感知數據的實時獲取能力,建設多層級、全覆蓋的風險監測預警體系。

專欄5 風險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建設項目

1. 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依托省災害綜合風險監測預警中心項目建設,接入氣象、森林火災、水旱、地質、地震等自然災害監測數據,結合自然災害監測綜合管理系統應用,為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救災提供監測預警信息服務。

2. 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升級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接入重大危險源監測預警系統數據,進一步擴展監測感知接入范圍;推進企業雙重預防體系信息系統與監管部門、園區綜合平臺有效對接,實現監管部門(園區)在線實時監測監控。

3. 城市運行風險監測預警。推動應急預警發布與雪亮工程、藍天衛士等相關部門已有系統的城市安全感知數據貫通與信息交互,接入大型建筑、大型公用設施、地下管網及綜合管廊、公共空間、消防重點單位和重大活動保障現場監控視頻,實現預警信息發布和應急救援指揮及時、精準、高效。

4. 氣象監測預警。實施精準化氣象防災減災工程,完善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系統,開展基層氣象臺站提質行動。以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為目標導向,建立健全智能化氣象監測網絡、格點化氣象預報系統、智慧型公共氣象服務系統、信息化全天候氣象保障系統,全面提升市、縣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規劃建設39個多要素自動氣象站,10套視程障礙現象儀,21個能見度儀、降水現象儀和固態降水儀,4X波段天氣雷達,3部風廓線雷達,1套大別山梯度觀測系統。有序推進村村自動雨量(氣象)站建設,開展智能自動氣象站示范建設,實現重點區域、重點部位天氣監測預警村級全覆蓋。

(二)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 大別山自然災害應急救援中心建設項目。推進大別山自然災害應急救援中心項目建設,建成后將成為具有高效指揮、綜合救援、技能演練、物資儲備調運等多功能區域性應急救援中心,輻射范圍涉及鄂豫皖三省,在應對區域內重大自然災害時發揮快速反應、突擊攻堅、控制災情的關鍵作用,切實提升區域自然災害應急救援處置能力。

2. 應急指揮通信專網建設項目。構建空、天、地三位一體的應急指揮通信專網;推進市、縣指揮中心建設,完善應急指揮平臺建設,實現市、縣、鄉三級視頻指揮調度系統互聯互通,提升應急指揮調度保障能力。

專欄6 應急指揮通信專網建設任務清單

建設任務

建設內容

責任

單位

市級

地面光纖

建設市級匯聚節點接入鏈路,部署路由和交換設備,完成市級應急管理單位和其他市級節點的匯聚接入,建設鏈路帶寬不低于200Mbps

市應

急局

窄帶無線

建設固定基站、移動基站,接入省級核心網;接入省級網管及調度系統,實現對全市應急指揮窄帶無線通信網的管理;配備手持及車載終端

衛星通信

建設車載站、機載站、便攜站等VSAT衛星通信遠端站接入部級中心站;部署天通衛星全網通終端、便攜終端、北斗指揮機、北斗終端

縣級

地面光纖

建設縣級匯聚節點接入鏈路,部署路由和交換設備,完成縣級應急管理單位的匯聚接入,建設鏈路帶寬不低于100Mbps

縣(區)應急局

窄帶無線

建設固定基站、移動基站,接入省級核心網;配備手持及車載終端

衛星通信

根據需要建設便攜站等VSAT衛星通信遠端站接入部級中心站;部署天通衛星全網通終端、便攜終端、北斗終端

鄉級

地面光纖

建設縣級以下匯聚節點接入鏈路,部署路由和交換設備,完成縣級以下的應急管理單位的匯聚接入,建設路帶寬不低于50Mbps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

窄帶無線

配備手持及車載終端

衛星通信

部署天通衛星全網通終端、便攜終端、北斗終端

3. 多災種應急救援實訓基地。依托大別山自然災害應急救援中心建設項目,建設水上救援實訓基地、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災救援實訓基地。強化洪澇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災種的應急演練,形成各種應急力量聯演聯訓的保障基地。針對水域救援、森林滅火救援以及城市生命線領域專業救援,分類實施能力提升培訓,重點強化先進實用性裝備操作使用、專業搶險救援實戰化訓練、綜合性應急演練等內容。

4. 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政企共建、民兵共建等方式整合優化專業和社會應急救援力量,支持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對地質災害多發的縣(區)建設1支以上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伍。針對信陽市降水量大集中的特點,在各縣(區)建設1支以上防汛應急救援隊伍。在全市各大醫院抽調醫護力量,組建1支能夠及時反應、覆蓋全面的市級衛生應急救援隊伍。

(三)本質安全能力提升工程

1. 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提升項目。實施城區防洪排澇工程和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建設,完善防洪抗旱防御工程體系。建設森林防火基礎設施,提高森林防滅火能力。開展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提升地質災害防御能力。推進地震臺網建設工程,提升抗震減災能力。

專欄7 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提升項目

1. 城區防洪排澇工程。實施積水隱患路段防洪排澇整治,摸清城鎮排水管網等設施底數,掌握管網總數、空白區分布,以及混錯接、漏接、老舊破損管網亟待更新修復數量,重點推進城鎮排水管網建設和維護。到2025年,實現城市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

2. 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深入開展小型水庫除險加固攻堅行動,實行小型水庫安全鑒定體檢常態化,建立小型水庫動態化除險加固機制,提升水庫防災減災能力。加強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堤防建設,提升淮河干支流防洪能力。實施山洪截滯系統完善及提升工程,確保山丘區居民生命安全。

3. 地震監測臺網。組建信陽市地震監測臺網,開展城市地震安全基礎探測。建設信陽市中心地震臺,在10個縣(區)建成6個測震臺(平橋區、羅山縣、潢川縣、新縣、息縣、固始縣)、3個地下流體臺(浉河區、光山縣、淮濱縣)、1個大地形變臺(商城縣)。完成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建設,實現秒級地震預警和分鐘級地震烈度速報。建立地震預警信息發布機制,加強地震預警在礦山、危險化學品、燃氣等重點行業、企業中的應用。到2025年,形成多學科綜合觀測的信陽地震監測臺網,使我市監測能力達到1.0級,7分鐘內完成地震速報,震中定位精度優于5KM,為地震緊急處置以及應急救援提供科學支撐。

4. 固始縣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的森林火災預警、火情監測、火災撲救和指揮體系,強化森林火災應急體系建設,提高指揮處置和快速撲救森林火災能力,全方位提高森林火災綜合防控能力。

2. 安全生產綜合治理項目。持續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根據行業部門和季節特點開展專項整治,精準排查治理隱患,持續提升安全風險防控能力。推動企業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建設。

專欄8 安全生產綜合治理項目

1. 重大安全隱患治理。鞏固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成果,針對建筑施工、消防、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旅游、工貿、特種設備、人員密集場所和供水、供氣、供電等行業領域,健全安全生產問題隱患和重點任務清單,實行重大安全隱患臺賬化管理。開展重大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和整改提升,確保城市安全穩定。

2. 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評估。督促各縣(區)及行業主管部門通過專家咨詢、問卷調查、調研座談、檔案查閱、現場檢查、企業自評、部門抽評等方式,全面評估全市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開展情況,分析總結專項整治行動的成效和短板弱項,鞏固階段性成果,形成評估報告并提交主管部門。

3. 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信息化建設。已經建成雙重預防信息系統的重點行業領域規模以上企業,完善提升線上線下同步功能。未建有信息化平臺的企業,完成雙重預防信息系統建設。小微企業實行重大風險點管控、重大隱患治理信息進平臺、用平臺。推進企業雙重預防體系信息系統與監管部門、園區綜合平臺有效對接,逐步建成雙重預防體系信息網一體化平臺。

(四)社會應急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社會力量和資源,建設綜合應急研發培訓基地,積極推動應急管理社會化服務。堅持社會共治,發揮專家隊伍智力支撐作用,建設中部自然災害產業研究院,形成全社會應急管理整體合力。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傳統手段,建設應急廣播體系。

專欄9 社會應急能力提升工程

1. 中部自然災害產業研究院。依托應急管理部國家自然災害研究院科研力量支撐,立足我國中部自然災害綜合減災實戰需求,打造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自然災害防治科研平臺。推動設立淮河流域自然災害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淮河流域綜合觀測國家自然災害防治創新技術中心,全面支撐中部地區構建新時代高效科學的水域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科技體系。

2. 綜合應急研發培訓基地。依托大別山自然災害應急救援中心,立足信陽應急能力提升需求,結合我市各類災害情況,建設綜合應急研發培訓基地,集成產業研究、科技創新、研發試制、職業教育、專業培訓、大眾體驗、會展展示、商業服務等多種功能,打造傳播應急文化、科技研發創新、應急新產品技術展示交流,實現宣傳教育、模擬演練和科普體驗等業務模塊功能的優良平臺。

3. 應急廣播體系建設項目。統籌利用互聯網、大數據、自媒體等新技術新手段和應急廣播終端、警報器、大喇叭、吹哨子、宣傳欄、小冊子等傳統手段,推進市、縣、鄉、村四級應急廣播體系建設,有效發揮應急廣播最后一公里傳播優勢,提升應急廣播發布的科學性、精準性、有效性。

(五)應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1. 豫南綜合應急救援保障基地(物資儲備中心)。根據災害事故風險、物資需求規模、交通物流條件等,立足就近調配、快速響應,建成1區域性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支持建設救災物資儲備庫,用于儲備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應對處置所需的一般性應急救援保障物資和受災人員生活保障物資。綜合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統籌管理,全面推進救災物資裝備保障建設,提升救災物資儲備能力。

2. 應急物資生產和應急救援倉儲群。重點培育應急物資生產和儲備物流模塊,加強應急物資、應急防護材料、應急醫療防護產品、應急救援防護產品、先進功能材料等生產和研發企業、產業項目落地,打造應急倉儲物流和物資儲備基地。

3. 應急管理裝備能力提升項目。以輕量化、高機動性、模塊化為標準,加強救援、通信、個人防護、災害防治等專用裝備配備。按照配備標準和執法任務需求,強化各類執法裝備和綜合行政執法服裝配備,提升應急救援、災害防治和綜合行政執法能力水平。

專欄10 應急管理裝備能力提升項目

1. 中部應急智能裝備產業園。重點圍繞智能應急裝備制造領域,發展智能應急裝備、智能探測裝備、智能防爆裝備、大型智能救援機器人、巡檢機器人、智能舟艇、智能控制系統集成、應急智能化工程,建設園區智能化管理、智能管理服務運行監測和可視化展示平臺。

2. 水上應急救援裝備制造園區。重點培育應急船舶制造及水上救援裝備產業模塊,發展應急船舶制造及水上救援裝備、智能水域救援裝備、遙控機器人等制造產業。

3. 智慧應急裝備能力建設。依托應急指揮系統建設,配備先進適用的無線和有線通信裝備,配備全地形應急指揮通信保障車組、通信指揮裝備、寬窄帶自組網電臺和終端,保障突發事件發生后應急通信、定位、音視頻數據采集、現場與指揮中心的信息交互,為全市應急指揮決策提供裝備保障。

4. 綜合執法裝備能力建設。結合全市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人員規模和行政執法實際需求,加強個體防護、通用執法、礦山監管、危險化學品監管、工貿監管等裝備配備,強化便攜、智能先進適用的手持式分析儀、手持氣體探測器等配備,提升應急管理綜合執法工作的規范化、專業化、智能化水平。

5. 搶險救援裝備升級換代。針對不同災種,配備管用、適用的各類裝備,加快老舊裝備升級換代。加強城市內澇、山洪、山體滑坡、地震等專業救援、大型破拆、清淤設備、挖掘清障等裝備的配備。加大搜索機器人、滅火機器人、森林火災現場撲火裝備、?;F場救援裝備等應急救援裝備的配備與應用。

4. 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項目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城鄉規劃,在城市新建公園、綠地、廣場時同步設計應急避難場所設施位置。對人防、應急、地震、氣象等人口避難、疏散、安置場所在布局、標準、功能、建設、使用、管理上融合建設,建成集戰備、應急和服務于一體的多功能場所。

5. 微型消防站建設。中高風險鄉鎮(街道)、村(社區)及重點人員集中區域設立微型消防站,加強群眾消防設施使用培訓,提高全民消防意識,筑牢人民群眾第一道防火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發揮組織領導作用,切實承擔責任,對于本行政區劃內的應急管理事務負總責,確保規劃目標順利實現。各級應急管理部門要明確職責分工,落實責任主體,明確規劃各項任務的推進計劃、時間節點和階段目標,確保規劃任務全面有序推進。

(二)加強部門協同

市、縣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密切配合、上下聯動、明確事權,共同做好各項工作。健全協同配合機制,對于涉及多部門、多地區的應急工作,要整合資源、信息共享,真正做到統籌規劃、統一安排、協同推進,形成推進本規劃實施的強大合力。

(三)加強投入保障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善資金投入機制,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加快形成多渠道、多層次的投入保障體系。強化經費保障,加強對資金使用的監督和管理,確保本規劃布局的主要任務重點工程順利實施。

(四)加強規劃監督

建立本規劃實施評估考核機制,對本規劃確定的目標指標、任務舉措、重點工程和重大項目落實情況進行及時評估總結。2023年組織規劃實施中期評估,2025年完成規劃成效評估,評估結果作為評價各級黨委政府和各部門績效的重要依據,評估考核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久久精品黄色视频,亚洲偷自偷拍小说视频,无码18禁黄动漫在线看,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被公侵犯的漂亮人妻中文字幕